有句老话:“好人没好报壹配资网门户,祸害遗千年。”
不到一定的年纪,对于好人没有好报的说法,是很难理解的。
毕竟,做一个好人,这是千百年来,大家都提议的。当下,也总是进行好人评选,还处处宣传。
但社会上的一些事情,又确实说明了,好心的人,被被反噬。
真的是社会太坏,导致好人活不下去?
《尚书·太甲》里说:“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。”
好人,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,要看“好的尺度”,再看具体因果。
01
善恶是同时出现的,善很容易被掩盖。
看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个小偷,刚刚在车站,偷了一个钱包。他到了斑马线上,看到一个蹒跚的老人,就忍不住扶着老人过马路。这个小偷,是大家眼里的好人,还坏人呢?
展开剩余84%还看过塞翁失马的故事,塞翁的儿子从马背上摔下来,变成了残疾人,后来因为残疾,免去了兵役,这是幸运,还是不幸呢?
也看过冬天的一场大雪,孩子们在雪地里嬉闹,很开心;但是路上的老人,滑倒了,怨声载道。这大雪是好,还是不好?
老子说过: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”有灾祸的地方,也有机遇;一个人身上,有善意,也有恶意;一个人的眼睛里,有风景,也有污垢。凡事,都有两个面,并且两个面是对立的。
我们要用辩证法看问题,看得越全面,越能惩恶扬善,发现人的闪光点。
可事实却说明,比辩证法更厉害的,是“黑羊效应”——一群白色的羊,在山坡上吃草,其中有一头黑羊。大家第一眼看到的,是黑羊。
为什么一群白羊,视而不见,但是一只黑羊,却很碍眼呢?
同样,一个人做了七八件好事,不被人记住,一件坏事,也就被记住了。
俗话说:“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。”抹去了好事,留下坏事,由此可见,做好人太难了。
一个长期做好事的人,一旦做了坏事,或者有坏的一面,就会被当成没有好报的人。
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人,得到表扬,还会被人嫉妒,从而形象被抹掉。
02
做大好人的结果,往往是“好事做尽,必有灾殃”。
在西晋时,有一个叫周处的人,从小很霸道,被人视为眼中钉。
周处为了维护地方安宁,斩杀了山里的大老虎,又下河去斩杀害人的蛟龙。
周处在水里,困了几天几夜。人们以为他淹死了,一点都不可怜,还欢呼雀跃。
周处后来做官了,勤勤恳恳,业绩突出,敢于直言,因此得罪了皇室成员司马肜。
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的时候,故意安排周处为将军,跟随自己出征。
已经年过六旬的周处,为了保家卫国,披甲上阵,终于战死沙场。
文学界柳宗元点评:“冯妇好搏虎,卒为善士。周处狂横,一旦改节,皆老而自克。”周处一辈子都在改过自新,也在为民服务,但是他却被算计了。他的善行,并没有人感恩。
类似的情况,在我们的生活中,也常常遇到。
比方说,哥哥资助弟弟开店铺,一次次借钱,也不要还了。如果有一天,哥哥不愿意借钱了,那么弟弟就到处说“哥哥太不够意思”。
还比方说,哥哥独自赡养了父母。若父母有三长两短,弟弟还责怪,哥哥太冷漠了,父母都管不好。或者弟弟认为,哥哥赡养父母,就是为了遗产,没安好心。
古人就告诫过我们:“一升米养恩,一斗米养仇。”
大恩,换来的不是大德,而是别人的理所当然,各种恶意。
03
好人太善良,导致“人善被人欺”,守不住做人的底线。
北宋文学家苏洵在《六国论》中说:“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”战国时期,秦国强大起来了,其他六国都很惧怕秦国。
每当秦国出兵,六国就主动割让一些土地,求得安稳。
后来,六国的土地越来越少,实力越来越弱,终究被秦国一举吞并。
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,还有一项举措:远交近攻。
齐国和秦国距离很远,成为了盟友。燕国、赵国等提醒齐国,等秦国吞并了周围的国家,齐国也会被吞。可惜,齐国不当一回事,坐山观虎斗。
当善良没有了锋芒,那就坐等被人欺负,把利益打包带走。
歌德说:“在原则产问题上,要坚定如磐石。”可惜的是,很多善良的人,把原则弄丢了,还以为自己的软如棉花,可以化解一切矛盾。却没有想到,别人会得寸进尺。
最怕的是,好心的人,居然对恶事也好心,导致本末倒置。
比方说,有人在抢东西,你丝毫不反抗,还以为对方是太饿了,太缺钱了。
纵容坏人的好事,本就是恶毒的事情,是包庇,同流合污。
04
好人有好报,这没有错,但前提是,自带锋芒。
第一,好心有多面,不能从一个面去判断。善恶同时存在的时候,需要用公正性去判断。
第二,好心有原则,不能够毫无保留地帮助人,随意帮人到底,助长他人的懒惰。如果自己违规了,再去帮助他人,多半会变成作恶。
比方说,一个亲戚犯法了,你不让他绳之以法,还帮助他隐匿。善意就变成了恶意,违背了法律。你做人的规矩,彻底轮训了。
第三,好心有底线,不能够弄丢了自己,再去成全他人。底线原则,就是你最后的锋芒,感觉不对劲,你还要触底反弹,亮出自己的锋芒。
一次次要你帮忙的人,拒绝;一次次借钱的人,有一次还不上,就应该讨要......更重要的是,如果你发现自己被好心反噬了,应该把锋芒对着自己,敢于改变,让自己变得绝情一些。如果你觉得能力不足以帮助人,就先不要帮,而是自己做大做强。
施救,也是要技巧的,保持几分理智,不是把带上好心就够了。
《易经》告诉我们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真正的善意,就是在温暖、冷漠的中间,促进了各种平衡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网络壹配资网门户。
发布于:湖南省辉煌优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